教育资讯 首页  》  江南游戏中国有限公司  》  教育资讯

政策风向标丨教育改革发展五大主题凸显,行业面临“重要分水岭”!

2021-07-07 | 8926|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1月7日,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2021年是教育工作重心的又一次历史性战略转移,高质量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这必然要求超越以前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必然要求支撑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要有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第一年的定方向、定框架工作做好了,就能顺利完成转段,全新的工作局面就能顺势打开。”随后发布的《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对七条工作主线、40项重点任务做了阐述说明。按照工作部署安排,1-6月重要教育政策密集出台,且大多数政策都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纵深推进。“十四五”开局之年,政策承载的重要功能是要为今后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定方向、定框架,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柱架梁,打造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对于各项政策制定背景和内涵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上半年重磅政策频频出台,重点凸显了哪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义务教育阶段应是让所有人能够获得一个基本的发展,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而不应是竞争性的、选拔性的。但有些地方不正确的指挥棒将义务教育搞成强竞争性和淘汰性,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强校名校掐尖招生、导致社会充满了严重的教育焦虑,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将“扎实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放在重要位置,陈宝生部长在讲话中称之为是“更硬的一仗”。3月18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简称《评价指南》),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每个层面各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各有12项关键指标和具体考察要点。


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相关情况


评价指南》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它不仅对学校、学生、教师进行评价,还把县级党委政府纳入评价对象,目的是促进地方党委政府履行举办义务教育职责,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也是响应了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所强调的“要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的政策精神。


《评价指南》给各地的义务教育评价立起了刚性规矩,明确提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不公布、不炒作中高考状元、升学率;强化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和社会竞赛活动,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等等。这些针对性要求和举措,既对不规范的教学行为形成必要约束,也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抓手。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但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又必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希望地方党委政府能够深刻意识到:只有立好教育评价指挥棒,才能更好地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建设本地健康的教育生态。



在上半年出台的30个重要文件中,有11个文件指向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月7日,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重点提到: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这五个管理,看似小事,但都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随后,《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五项管理文件相继出台,明确了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新要求和新举措。如:手机管理方面,明确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睡眠管理方面,提出七条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强重视、保时间、防干扰、提质量”12个字。课外读物管理方面,列出了不得推荐或选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12条负面清单。作业管理方面,提出中小学生作业管理的“十条要求”。体质健康管理,提出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体育活动时间等八个方面的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

“五项管理”政策不是凭空而来,它既是对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举措的贯彻落实,也是要下决心解决当前突出的现实问题。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心理问题增加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妨碍学生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也给家长带来沉重的教育负担,导致一些家庭降低生育意愿,衍生出更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很多,其中,部分学校育人导向和育人功能不够科学,办学行为不够规范,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是重要的原因。因此,“五项管理”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明确导向素质教育、导向规范办学、导向提高质量,通过系统性解决深层次问题,来实现对当前现实问题的重要突破。为了更好地推动落实“五项管理”,6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遴选确定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并梳理汇总了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供各地学习借鉴,体现了从具体实事儿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良苦用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落实政策政策要求,北京、上海等多地将于近日启动面向小学生的暑期托管服务,解决确实有需要的家庭和学生的现实困难。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


为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6月1日颁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针对学生欺凌、校园性侵害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完善了专门制度,规定学校的具体职责以及工作要求。其中有很多新举措,如:提出学校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常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禁止学校、教师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等。《规定》还全面规定了学校应当建立实施的管理制度(其中包含“五项管理”),首次划清了学校管理的制度框架与要求,明确了行为红线,体现坚持眼睛向内抓治理的坚定决心。


在学生视力保护方面,相继出台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关于做好中小学生定期视力监测主要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等三个重要文件,这些举措也进一步落实了“五项管理”相关要求。


另外,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落脚点依然是通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通过以上11个重要文件的政策脉络,可以看出“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和明确意志。



虽然“双减”政策还未正式出台,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已成为今年最受关注的政策主题。


1月7日,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采用非常严厉的措辞表示:“2021年,要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3月5日,两会召开,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成为两会提案热点中的热点,多位代表提出建议:统筹各方力量,系统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6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市场监督部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分别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6月15日,教育部召开启动会,宣布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传递出彻底解决校外培训监管难的决心。各类信息的传递,以及各地出台的非常严厉的治理举措,不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更引起了教培行业的巨大震动。


教育部召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启动会


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将“中小学社会培训机构规范”纳入年度工作要点,3年多时间陆续出台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30条)《关于禁止妨碍义务教育试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中小学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等一系列规范治理的政策文件,并每年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但由于部分地区教育评价指挥棒、政府政绩观并未真正改变,部分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教学质量不佳,以及部分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办学等原因,一些地方教育生态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校外培训存在的一些乱象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学业和经济负担,甚至导致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引发行业从严治理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两大关键词:“规范”和“质量”。规范强调依法治教,消除各种教育乱象,维护教育秩序和保护受教育的合法权益;质量则是在规范基础上,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月6日,习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议上,重点强调针对教培机构侵害学生、家长利益的行为,要坚决改到位、改彻底。6月7日,习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推到社会上去,学生基本的学习,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承担起来,不能在学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训了,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因此,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校内校外治理联动,标本兼治。一方面严格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培训市场供给,另一方面,严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教育教学安排和管理服务。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根本上健全制度化环境,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变地方政府的升学政绩导向。


6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


另外,从教育部成立“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司”所释放的强力信号来看,作为构建健康教育生态中的重要一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一定不会是单纯延续之前的治理方式,而是将按照系统性治理原则重新设计治理架构,从校外培训治理的功能定位、机构设置、治理要求、治理路径,治理责任、相关标准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为治理校外培训综合施策提供有效抓手。那么作为校外培训机构,遭遇行业发展的“重要分水岭”,究竟何去何从?最重要是自身要有正确认知。即:教育始终不能背离公益性定位,不能成为赚钱的产业,更不能随意资本化运作,这是底线,也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校外培训应从加码应试教育的角色中脱离出来,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改革发展支持鼓励的方向,应用先进技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社会和家庭减轻教育成本,回归公益属性,合法合规经营,真正成为为学校教育提供有益补充的良心行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前夕,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


4月12-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对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总体规划,明确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立足新时代,谋划新发展,追求高质量的关键时期。经过几年发展,职业教育已经发生了格局性变化,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发展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度,也得益于教育部对于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坚决贯彻落实。从政策红利来看,2019年是职业教育重要政策密集出台的标志性一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20条开宗明义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一重要判断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使职业教育跳出分级陷阱,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本质属性。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从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多项具体战略都有充分体现。4月,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同一时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简称“1+X”证书制度),正式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


随着顶层设计不断加强,重要政策不断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成形,“十四五”期间的重点是要定型。专家分析指出,未来职业教育体系将体现四大特征:一是纵向贯通的层级结构,要夯实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要做强高职教育,要稳步扩大职业本科教育。二是横向融通的类型结构,实现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融通,实现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融通,实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融通。三是企业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训基地、与学校共建课程和专业、共建学院,共建职业院校。四是考试招生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要建立起和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相适应的考试招生制度,将职业教育质量的一部分交给社会去评价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职业教育大会举起一面旗帜,就是建设技能型社会,通过呼应技能型社会建设来发展职业教育。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技能型社会对应的就是技能教育。因此,要跳出学校办职业教育。本次职业教育大会传递的政策信号表明:国家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定位已经非常清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分也越来越明确,这样就减少了许多职业教育发展中管理和治理的误区。这对于这个领域的企业来讲,意味着又迎来了一个事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国家已经明确,社会职业教育服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职业教育企业所做的教育服务符合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期待,有效地支持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就能够得到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从5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可以看出,我国整体加强了对义务教育等阶段民办教育的管控,但却明显释放出对职业教育的利好信号,如实施职业教育的公办学校可以吸引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举办或者参与实施职业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等等。“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提供的职业教育服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2月21日,“十四五”时期首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这份指导今年乃至“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文件中多个要点提及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包括: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完善农村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面向农民就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等等。


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作出了人才培养、支持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部署。在构建人才振兴支持体系方面,提出要从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养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机构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发布。作为贯彻落实重要文件的具体举措,5月14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送上了教育政策“大礼包”。主要包括:保持教育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全方位对接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促进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巩固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重点工作。加大脱贫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提高普通高中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质量,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打造升级版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推进乡村振兴育人工作等等。


《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


7月2日,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突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这个事关全局的重点。《意见》还布置了3项重点任务,要求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学校寄宿条件,重点满足偏远地区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根据需要建设心理咨询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支持乡村学校因地制宜开好音体美等课程,保障教育教学需要。在提升学校办学能力方面,要求各地要改善网络设施,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学校网络设施设备以及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更加注重支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教学水平等等,体现了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高度重视。


除以上五方面重要主题之外,上半年还出台了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政策,对照《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部署的工作主线和重点任务,这些领域的政策预计在下半年还会有重磅的规划性文件或落实举措出台,并且在高等教育提质创新、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精品教材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等方面也将陆续有重要政策出台,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章已被授权转载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

原文作者: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室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Baa0-_Bwv_9uCCW70ms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