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首页  》  江南游戏中国有限公司  》  教育资讯

观点丨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

2022-10-28 | 4849|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有关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进行论述有何意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何意义?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张志勇接受采访,一起随信息技术学科考试系统小编来看他的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 张志勇


01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深刻揭示,是面对复杂激烈国际竞争,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战略性、根本性、历史性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一共15个部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后,作为第五部分,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更加突出了科教兴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过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一直把教育放在民生中进行部署和安排,这次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一并部署,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根本战略思想,突出了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关乎人民生活幸福,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第二,更加突出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发力、整体联动,才能全面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更加突出了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02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突破。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必须靠人才,人才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起部署,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它们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


第二,体现了党对教育发展战略的新突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要全面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要更加主动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在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主体性、战略性作用,要更加主动地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力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第三,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理念的新突破。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建立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发展新优势。


03
如何理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新使命。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要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征程中,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教育生活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大力造就共同富裕之生命主体。


二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是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质量人才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只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是培养大批战略科技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学发展上我们还面临着原始创新不足,在经济社会建设上我们还面临着西方许多“卡脖子”技术,突破西方的封锁和挑战,必须加快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为国家培养战略性科技人才,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04
如何理解新时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性?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做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充分体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既体现了党坚持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党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高度重视教育发展这一战略“先手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第一,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就是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从“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迫切需要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使我国教育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飞跃,各级各类教育跃入世界中上国家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2021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9.91年,与我们追踪研究的世界教育强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平均12.4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奋起直追。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要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教育是人才之母,没有高质量的世界一流的教育,就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就无法支持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05
如何理解新时代教育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第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坚守一个灵魂,就是我国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第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贯彻一个方针,就是我国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坚持一个宗旨,我国教育必须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和引领亿万青少年把个人理想和人民需要、党和国家的事业统一起来。


06
如何理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我们作出哪些努力?


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八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人民性。从教育理念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更加包容的教育发展之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


第二个特征是适应性。从教育规模和质量看,必须更好适应和满足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三个特征是协调性。从教育结构看,各级各类教育、区域教育和城乡教育必须实现协调发展。


第五个特征是现代性。从教育的特质看,必须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创新开放的教育,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教育。


第五个特征是高水平。从教育资源配置看,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以高水平的教育资源配置为前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两个方面。


第六个特征是强约束。从教育运行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自身运行,必须接受教育制度、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约束。


第七个特征是有活力。从教育状态看,高质量教育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具有高度自组织特性的教育有机体,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高度尊重,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第八个特征是高效益。从教育产出看,要追求教育投入的高效益、学生发展的高质量。这里,所谓学生发展的高质量,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健全,具有创新创造活力的一代新人。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我们作出哪些努力?简单地说,要着重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上下功夫。我国中西部教育、乡村教育、薄弱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无论是校舍条件、经费保障,还是教师队伍质量上,都存在许多短板,必须下大功夫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第二,要在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发展重心上下功夫。在基础教育发展上,适应共同富裕社会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在继续加强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高中阶段教育,把高中阶段教育从关注重点与非重点的“层级化教育”向更加包容的多样化、特色化教育发展;在职业教育发展上,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人才需求结构升级的需要,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从高中阶段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型,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上,适应科技强国、创新强国建设的需要,在继续巩固本科高等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第三,要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上下功夫。必须承认,从总体上看,我国大中小学的课程教学方式仍然没有走出学科本位、灌输为主的传统的工业化时代教育方式。


第四,要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全面赋能教育上下功夫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必须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领域的转移,全面赋能学校教育,推动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


第五,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下功夫。人类学校教育面临“两大危机”:一是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世界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实体生活空间被日益压缩,人类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劳动、实践生活越来越少;二是随着互网络教育的普及,人类进入了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化时代,出现了“非学校化”教育趋势,家庭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正基于此,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日益重要。


第六,要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培养经济社会急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上下功夫。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未来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学校再也不能关门办学,再也不能固守囿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时关注经济社会变革、时时更新课程内容,时时与火热的新生活联结,为未来公民努力造就适应未来经济社会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来源 |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