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首页  》  江南游戏中国有限公司  》  教育资讯

观点 | 什么是教育数字化?专家这样回答

2022-11-25 | 4149|

今年年初,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智慧教育的要求。《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也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教育部逐步形成了“应用为王、服务至上、连接为先”的工作思路和原则。重点建设了国家智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三横”,以德育、智育、体美劳育为“三纵”,构建了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教师教书育人与备课辅导的平台、学校办学治校与合作交流的平台,形成了面向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成员的服务格局。同时,通过数据的连接共享,面向教育管理业务,以实际应用为需求,驱动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仓,对地方学校等提供相关的常用服务,并以应用结果反馈教育治理,创新了教育治理新模式,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那么,面对数字化浪潮,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机遇,促进教育升级迭代,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一起随信息技术上机考试系统小编来看看专家的回答——


01
持续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


杨宗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创新,推动教育流程再造、结构重组和文化重构,改变教育发展动力结构,促进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变革,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围绕“立德树人”构建数字化、科学化、终身化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应用为王,构建教育新生态,服务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精细化管理;更加凸显技术赋能,促进新兴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助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被列入今年教育部工作重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应对数字化发展大势,助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并重的创新型人才;二是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通过引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在数字中国和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引领下,加快教育行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今年3月正式上线以来,平台提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及大学生就业服务,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师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全面进步为基本准则,把教育数字化融入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育管理和社会服务全过程。秉持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节约高效等原则,截至7月14日,平台汇聚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3.4万条、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6628门、高等教育优质课程2.7万门。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平台累计上线“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111场,收看人次3.1亿。


促成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有效遴选机制,鼓励各地区、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优质资源开发,促进教育资源跨区域、跨城乡、跨学校流转,尤其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输送优质资源,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例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智慧高教平台,开设“慕课西部行”专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虚拟教研室等方式,系统性、专业化培训西部优秀教师,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带动西部师资水平整体提升。据教育部统计,截至7月底,该计划服务于西部725所高校,提供近17万门慕课及订制课程服务,帮助西部地区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261万门次,参与学生超过3.3亿人次,有效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赋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助力形成终身学习体系。平台全面覆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推进建立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贯通的智慧教育体系,把需求和应用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平台入口,汇聚政府、学校和社会优质资源,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和教育创新五大核心功能,为师生、家长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一站式”教育教学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平台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打造24小时365天“全时化、智能化”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服务。据教育部统计,截至8月底,平台已汇集各类岗位资源1325万个,2022届毕业生注册547万人,用人单位注册55万家。


增强应对突发情况能力,打造数字教育中国方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后,对于进一步提升教育行业在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取得显著成效,为维护全国抗疫大局作出贡献。同时,我国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世界慕课大会等多个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发声,通过发布《慕课发展北京宣言》等,为教育数字化提供中国经验,打造中国品牌,贡献中国智慧。


02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框架


王珠珠(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原中央电教馆馆长):我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途径和方法。数字化转型变革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思维。只有思维和技术的共同驱动,才能变革组织结构和生态,进而推动教育变革。


学校处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地位,但不是孤立的,它是置于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和人际社会之中的,由社会和教育的“数字底座”支撑。在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变革中,核心是人才培养和知识贡献业务的转型,主要实践载体是学校,而主体由教师和学生构成。


为什么要把学校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载体?现在的数字化转型必须要区域协同推进,一个个学校单独推进是不行的,但同时也需要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实践,因此一定要调动学校积极性,注重学校文化氛围和制度建设,只有把制度和文化与人和技术结合起来的时候,学校才能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实践载体。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有“导航器”和“加速器”。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志趣是最重要的“导航器”和“加速器”,学生没有学习志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互联网给了学生一个开阔的视野天地,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暑假推出了《科学家大讲堂》,只有让学生知道和了解更多,才能够让他们懂得思考和选择。对于老师,见识和志趣是驱动在互联网时代自我发展的“导航器”和“加速器”。如果没有见识只看教材和教参,老师就只是一个“教书匠”,甚至可能连“教书匠”都当不好。所以要让老师知道学校之外、世界是什么样子,孩子、家庭需要哪些帮助才能成为完善自我知识和能力体系的主动学习者。我认为只有这样去驱动,数字化变革才能实现。



03
落实教育数字化四个路径


马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第一,切实把数字化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数字化教育教学的关键支点,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教育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汇聚资源和辅助教学,而是用信息技术对教育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功能提升,全面推动教育资源数字化和教育数字化治理。进而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提升治理水平,丰富教育场景。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点问题,支撑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体系。


第二,切实把应用为王、提质增效、安全运行作为基本取向,真正从一线教学管理以及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从相关的痛点、难点出发,强化内容、平台建设和运营服务。坚守安全底线,为广大师生和管理者提供能用好用的资源、产品和服务。


第三,切实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作为重要基础。我们这一代教师是数字时代的引领者,我们新一代青少年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只有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才能胜任数字时代教学与育人的新要求。要在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和日常工作的全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数字化终身学习能力。


第四,切实把边应用、边研究、边改进作为实践模式,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迭代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引领研究持续改进,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事业责任心,稳步推动各项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教育”育人的成效,为实现未来教育的美好愿景注入新的动力。



04
理性态度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赵应生(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实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应秉持理性的态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可以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群体,有利于更好促进教育公平均衡,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改进教育的治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数字化条件下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可能形成新的数字鸿沟,在数字鸿沟的基础上或能导致新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可能比过去的不公平更加难以普查。


对于信息化手段的过度依赖可能对师生关系、学生身心健康、校园文化等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要深刻认识到实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在课程、教学、管理、评价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变革。但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稳定性,无论数字化转型如何推进,教和学的方式如何变化,学校的组织形态如何调整,教育有很多内容都是需要我们始终去坚守的,比如国家属性、民族属性、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的公益性、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等。


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层次的变革,这场变革的影响将是全面的,涉及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几乎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涉及到教育行业发展相关的各个群体,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不断实践,在探索中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子。


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