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首页  》  江南游戏中国有限公司  》  教育资讯

观点丨曹培杰:从经师到人师,新时代教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2024-11-14 | 469|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迅速发展,其展现出的接近人类的理解、创作和交互能力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面对数字化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教师应该如何应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应在三方面作出转变,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更要注重对其社会情感素养的培养。一起跟着艺术素质测评系统的小编来看看吧~


未来教育将形成“人机共教”的新模式

数智时代澎湃而来,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延续千年的教师的职责定位,是对教师职业本质的精炼总结。然而在数字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根基正在发生动摇。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原本由人类教师负责的教学任务被机器所替代,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也对教师的职业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提出的观点是把“教书”中重复性的教育活动交给机器来完成,而在“育人”方面的任务则更多地留给人类教师。未来的教育将形成一种“人机共教”的新模式,让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情,让人来做人擅长的事情,完成彼此“教书育人”的分工。


其实早在一百年前,程序教学法就已经引入了“人机共教”的概念,但我们不能把当时的机器与当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提并论。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的内涵已经被极大地丰富和扩展,它们不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成为了教师的得力助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教师的角色。自教师这一职业诞生以来,从未有过技术能够取代如此多教学环节的情况发生,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至今已经经历了16次升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智能助教、智能助学的功能。“人机共教”的局面对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智能助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减轻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与机器协同工作,教师是否具备与机器协同工作的能力,关乎着课堂形态的重塑与教育创新的空间。


数智时代背景下教师转型的三大方向

目前,我们正处于课堂改革的关键时期,挑战史无前例,机遇前所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转型至关重要,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


一是从教学本身出发,未来的教师要从“教的专家”逐渐转变为“学的专家”。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讲解者,他们是“教的专家”,负责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然而在人工智能的支撑和赋能下,未来的教师将更多地扮演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参与的引导者和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教师需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是在技术运用方面,未来的教师要从“教书匠”逐渐转变为“魔法师”。未来的教育愿景充满无限可能,而这一切美好图景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可以说没有未来教师就没有未来教育。然而,教师在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不能为了用技术而用,也不是用技术越多就越好。当下,课堂中的技术应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辅助教学和信息展示的角色,技术不再是接收信息的终端,而成为了连接世界的窗口,打破传统课堂的界限,为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教师在使用技术时必须认识到,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工具,也不应该仅仅融入到传统教学模式中,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利用新技术来构建新型的教与学模式,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而教师则要成为实施这一新型教与学模式的“魔法师”。


三是在人工智能大发达时代,教师更应该回归育人的本质,从“经师”转向“人师”。运用技术的目的始终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虽然我们在应用中提供的数据和语料有助于技术的优化,但这并非最终目的,真正的目标是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人才,用最智慧的大模型与最智慧的人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工业革命时期,读写算能力是基本要求,进入信息时代后数字素养又成为新的重点。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要注重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社会情感素养的培养。比如PISA测试不仅关注学生的科学、阅读和数学能力,还特别强调社会情感素养,这正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大模型训练最难以突破的是价值观对齐,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要实现价值观对齐。所以未来的教师一定要从“经师”转向“人师”,在机器和人工智能承担了大量重复性的教育劳动之后,将更多注意力专注于学生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尽管未来教师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但已经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正在进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未来的教育一定会更加美好。教师将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更加丰富多彩、高效优质的教育环境,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丨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文章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创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侵权,请权利方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